运动员内收肌腱病
病因、症状、有效治疗与预防
- 運動物理治療

内收肌腱病是一种由这些肌肉的慢性过度使用引起的疾病,会导致肌腱结构发生变化。 内收肌由五块肌肉组成,位于大腿内侧。其主要功能是稳定髋部并将双腿向身体中线靠拢,即内收动作。 在许多运动中,例如田径、足球、曲棍球、马术、橄榄球、体操、游泳等,都会使用到内收肌。 这些运动中的重复性动作,如跑步、加速、减速、变向以及过度拉伸,使运动员更容易患上内收肌腱病。 原因/风险因素 内收肌腱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。 主要风险因素包括: - 肌肉柔韧性不足; • 力量不平衡(如内收肌与外展肌之间的巨大差异); • 下肢整体力量不足; • 之前有腹股沟受伤史; • 之前一季有疼痛。 其他可能的因素: • 运动前未进行热身; • 赛季结束后训练强度过高; • 过度使用导致的肌肉疲劳; • 肥胖; • 与年龄有关的退化过程; • 遗传因素。 症状 通常会在腹股沟和大腿内侧触压时出现疼痛,在双腿内收(合拢)时也会疼痛,肌肉僵硬,无法正常收缩或伸展内收肌。 可能还会感到局部敏感、肿胀、发热或发红。

有效的治疗方法 要实现正确的康复,必须根据腱病所处的阶段进行治疗。 最新研究显示腱病可分为三个阶段: 1 – 反应性腱病:初期,症状轻微,预后良好; 2 – 腱功能障碍:损伤速度超过修复速度,但仍可恢复良好; 3 – 退行性腱病:开始出现细胞死亡,预后较差。 在第3阶段之后可能发生肌腱断裂,造成肌肉功能丧失,严重时需手术治疗。 以锻炼为基础的主动治疗被认为是最佳康复方式。具体的训练方式会根据腱病所处阶段而有所不同。 反应期 主要目标是保护受伤组织、缓解疼痛、减少炎症、恢复肌肉柔韧性并减少肌力流失。 在急性阶段,按摩有助于消炎。等长收缩练习(保持姿势不动)及训练负荷管理也是不错的干预方法。 此阶段可尝试的练习: • 内收肌摆动(Adductor Rockbacks); • 青蛙动态拉伸(Frog Dynamic Stretch); • 侧卧腿内收(等长); • 球夹内收练习(等长); • 臀桥加内收挤压。 肌力阶段 逐渐增加训练负荷,开始进行向心和离心训练。治疗进展以症状为指导。 示例练习: • 哑铃侧蹲(Lateral Goblet Squat); • 单腿臀推; • 短杠杆 Copenhagen(等长); • 站姿弹力带离心内收训练。 重返运动 康复的最后阶段,增加训练强度,聚焦动态动作,模拟实际运动需求。 目标包括:恢复力量和耐力、神经肌肉控制、平衡和运动协调。 练习举例: • 长杠杆 Copenhagen; • 滑冰者(Skaters); • 侧向跳跃。 预防 研究表明,运动员在赛前进行肌力和体能训练,有助于减少腱病发生,纠正肌肉不平衡并优化肌肉招募,降低疲劳。 赛季后、赛前及赛季中的负荷管理同样关键。 根据最新研究,“Copenhagen”练习是预防内收肌损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 总结:以力量训练为基础的预防策略,以及将手法治疗与运动相结合的多模式治疗方法,是应对内收肌腱病最有效的保守疗法。